履约保函,作为保障合同履行的重要金融工具,在工程建设、货物买卖、服务提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围绕履约保函费用承担方的争议也时常发生。本文将从法律规定、行业惯例、合同约定等方面,对履约保函费用承担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履约保函费用,是指受益人为获得担保银行对申请人合同履约能力的担保,而向担保银行支付的费用。其本质是对担保银行承担担保风险的补偿,并非交易对价,也不属于工程款或货款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未对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以及《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 因此,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主体,应根据合同约定或当事人协商确定。
尽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在不同行业和交易习惯中,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1. 工程建设领域:
根据《建设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2017版)》,履约保函费用一般由发包人承担。这是因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发包人作为项目业主,通常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同时,履约保函是为了保障发包人的利益,由其承担费用也更为合理。
2. 货物买卖领域:
在货物买卖领域,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则较为灵活,通常由双方协商确定。若卖方处于弱势地位,则买方承担履约保函费用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可能由卖方承担。
3. 服务提供领域:
服务提供领域的履约保函费用承担,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软件开发服务中,如果客户方提出较高要求,则可能由客户方承担履约保函费用。
为避免争议,建议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作出明确约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费用承担主体:明确约定由哪一方承担履约保函费用。
2. 费用支付方式:约定具体的费用支付时间、方式等。
3. 费用不符处理:约定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与约定的金额不符,应如何处理。
4. 退还条件及方式:明确约定履约保函费用的退还条件以及退还方式。
为有效防范履约保函费用承担带来的风险,建议相关企业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合同管理: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主体、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并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审核,避免产生歧义。
2. 做好费用预算:在参与招投标或签订合同时,应充分考虑履约保函费用因素,做好项目成本预算,避免因费用承担问题影响项目收益。
3. 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例如,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的项目,可以考虑采用保证金或信用证等方式替代履约保函,以降低成本。
4. 保留相关证据:在办理履约保函过程中,应妥善保管相关文件资料,例如合同、发票、银行凭证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履约保函费用承担问题,涉及法律规定、行业惯例、当事人约定等多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相关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明确合同约定、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等措施,有效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