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人:一位老资格银行从业员
信内文:
各位看官好,今日我来和大家聊聊银行开立履约保函的那些事儿。我在银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见过大大小小各种业务,其中开立保函这件事,可算得上是我们银行的“老本行”了。不过,虽说这是“老本行”,但其中也大有讲究,有不少学问呢!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履约保函呢?履约保函,通俗来讲,就是由银行出面,保证一方当事人(即保函申请人)如履行合同或协议,则银行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另一方当事人(即保函受益人)。这在商业活动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工程建设、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履约保函的作用相当重要。
那银行开立履约保函,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对申请人来说,开立履约保函可以节省一大笔资金成本。比如,一个工程项目需要投标保证金1000万元,如果用现金缴纳,这笔钱就只能放在账上吃利息,但如果用履约保函的方式,这1000万元就可以继续使用,比如投到其他项目中去,这样一来,申请人就节省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对受益人来说,拿到履约保函,也比拿到现金要更有保障。因为银行有强大的信用背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担保,如果申请人违约,受益人拿着履约保函,可以直接要求银行支付保函金额,省去了起诉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等一系列繁琐的诉讼程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当然,银行开立履约保函也不是“零风险”。如果申请人违约,银行要履行支付义务,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在开立履约保函之前,银行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审核,包括申请人的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过往信用记录等,以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需要向海外采购一批原材料,对方要求提供付款保证,贸易公司于是向我们银行申请开立履约保函。我们在审核时发现,这家贸易公司虽然经营状况不错,但流动资金偏紧,如果海外采购这笔业务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债务。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最终拒绝了这笔业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不少企业对履约保函存在一些误解。有的企业认为,开立履约保函就是银行给自己“担保”,万一出了问题,有银行兜着呢,自己不会有损失。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银行开立履约保函,只是保证受益人可以拿到钱,但这笔钱最终还是要由申请人来偿还的。如果申请人无力偿还,银行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起诉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等,以保障银行的权益。
另外,也有企业认为,开立履约保函是银行给自己“背书”,说明自己有实力,可以借此机会扩大业务规模,甚至有些企业在拿到履约保函后,就开始盲目扩张,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债务。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开立履约保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而不是给企业“撑腰”。企业在使用履约保函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扩张,更不要试图“钻银行的空子”,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总而言之,银行开立履约保函,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个“良心活”。银行要严格把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企业也要合理使用,切勿“贪大求全”。只有这样,履约保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下次再和大家分享更多银行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