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履约保函,这事儿怎么核算?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收取履约保函在财务上的核算问题。履约保函,是保证保函的一种,指开立保函的银行或担保机构,应收保函申请人的要求,出具的保证第三方(受益人)在履行合同中特定义务的书面承诺。那在财务上,如何处理这种履约保函的收取行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收取履约保函,到底是啥性质?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收取履保函的行为,在财务上是什么性质。
如果一家企业收取履约保函,那么在财务上就意味着该企业多了一项无形资产。履约保函本身是一种信用担保,可以保证企业在合同履行中不会受到损失,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履约保函可以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缺乏有形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企业支付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所以,收取履约保函,实际上就是获得了一个无形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
履约保函的价值,怎么计算?
那么,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应该如何计算呢?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通常包括其购买价格或生产成本,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而直接归属于其的支出。
也就是说,履约保函的价值,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购买履约保函所支付的费用,比如手续费等;二是履约保函相关的其他支出,比如评估费、公证费等。
以购买一项履约保函为例,假设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为100万元,有效期为一年,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银行手续费8000元,评估费5000元,公证费3000元,合计16000元。那么,该履约保函的价值就可以认定为16000元。
履约保函到期,怎么处理?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确认履约保函的价值,那履约保函到期后,又该如何处理呢?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应当在使用寿命期间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也就是说,履约保函的价值需要在有效期内平均摊销。
还是以购买一项履约保函为例,假设担保金额为100万元,有效期为一年,相关费用合计16000元。那么,该履约保函的价值在一年内平均摊销,也就是每个月摊销16000÷12=1333.33元。
如果履约保函到期后,企业没有发生损失,那么就说明该履约保函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将剩余价值一次性核销。
如果履约保函到期后,企业发生了损失,需要启用履约保函进行赔偿,那么就需要将履约保函的剩余价值一次性核销,并将损失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总之,收取履约保函,实际上就是获得了一个无形资产,需要在有效期内平均摊销,到期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同时持有多个履约保函,那么需要分别核算,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如果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发生变化,那么也需要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相应调整。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收取履约保函在财务上的处理方法。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财务问题,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