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个咨询,是一位朋友 He先生遇到的困惑。他很着急,说自己可能卷入了一场纠纷,需要我提供一些法律帮助。经过了解,我得知他遇到的问题涉及到一份“履约保函”。这份保函是 He先生与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时,对方提供的保证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但现在,问题来了。
He先生原本与 A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主要是 He先生提供某项服务,A公司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为了保证合作顺利进行,A公司向 He先生提供了履约保函,承诺如果他们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现在,A公司突然通知 He先生,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无法继续履行合同,需要终止合作。这可难坏了 He先生。他原本已经准备就绪,准备开始提供服务了,A公司这突然单方面终止合同,让他措手不及。更让他担心的是,自己已经投入了一定的成本,如果不能提供服务,这些成本就打了水漂,还要承担其他损失。
好在 He先生有个好习惯,就是签订合同很谨慎,会仔细查看合同条款。他记得在合作协议中,有明确规定,如果 A公司单方面终止合同,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所以,他拿出了那份履约保函,准备找 A公司要个说法。但看了半天,他发现这份保函虽然是 A公司提供的,但上面并没有 A公司的签字或盖章,也就是说,这份保函好像不是 A公司正式签署的。这下他更摸不着头脑了,不知道这份保函到底算不算数,自己的损失该怎么办?
我听完 He先生的叙述,大概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我告诉他,这份没有签字或盖章的履约保函,在法律上可能不具有效力,不能作为要求 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的依据。因为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签订合同,一般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以表示同意并保证合同的履行。这份履约保函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守这个原则。所以,A公司没有签字或盖章,可能意味着他们没有达成共识,保函没有正式生效。
听到这里,He先生更焦急了,说那自己的损失怎么办?自己虽然没有开始提供服务,但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投入了不少成本,难道就无法追回了吗?我安慰他,不要着急,法律是讲道理的,虽然这份保函可能不生效,但你们签订的合作协议还是有效的。我仔细看了看那份合作协议,发现里面确实有明确规定,如果 A公司单方面终止合同,需要支付违约金。所以,He先生还是有权要求 A公司支付违约金的,这份未签字的履约保函并不影响他主张自己的权利。
但 He先生还是有点担心,他说自己之前跟 A公司沟通时,他们好像提到过这份保函,说这是他们公司提供的标准模板,之前跟其他合作方也都使用过这个版本,好像从来没人说过有问题。那这份保函是不是应该有效呢?我解释说,这份保函是否有效,关键还是要看双方是否有共识,有没有正式达成协议。即便 A公司之前使用过这个模板,但每次合作都是独立的合同关系,需要双方重新协商,达成一致。如果 He先生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提出异议,那可以视为他同意了这份保函的内容。但如果这份保函没有正式签署,那还是很难认定它已经正式生效,可以作为合同的担保。
He先生听完我的分析,终于松了口气,说自己明白了,这份未签订的履约保函可能不算数,但自己还是有权要求 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的。他决定先跟 A公司沟通协商,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损失,友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也鼓励他,法律是公平的,他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相信沟通的力量,或许双方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建议。首先,签订合同要谨慎,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双方达成共识,必要时可以请专业律师审核。其次,如果涉及到合同担保,比如履约保函、保证合同等,要特别注意这些担保是否有效,是否有双方签字或盖章,确保自己在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能够真正得到保障。最后,如果遇到合同纠纷,不要慌张,可以寻求法律帮助,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解决。希望大家都能够做自己的“法律达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