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履约保函的取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履约保函的取消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履约保函是一种担保形式,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向受益人出具的保证,承诺在承包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时,由担保人代其履行合同或支付赔偿金。履约保函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采购和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取消招标投标中不合理的担保要求”,履约保函的取消也由此被纳入考虑范围。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取消履约保函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减轻企业负担:履约保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可能会构成一定的资金压力。 优化营商环境:履约保函带来繁琐的审批和管理程序,制约了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作为招标人,应具备履约保障能力,取消履约保函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度。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钢铁等行业部分领域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在工程建设领域取消履约保函。
试点工作在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多个省份开展。试点期间,政府采购和企业招标投标活动中普遍取消了履约保函。试点结果显示,企业负担明显减轻,营商环境得到了优化。
目前,履约保函的取消仍在试点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明确的取消政策。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于履约保函的取消情况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和行业已全面取消,另一些则仍旧保留。
例如,在工程建设领域,浙江省、江苏省等试点省份已全面取消履约保函,而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区仍旧保留。在政府采购领域,大多数省份已取消履约保函,但也有一些省份仍旧要求提供。
履约保函的取消对营商环境和企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为了应对履约保函取消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履约保函的取消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试点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全面取消仍面临一定的挑战。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障履约安全,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未来,履约保函的取消将继续纳入国家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体系中,并在相关领域逐步推行。随着监管机制的完善、履约能力的提升和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履约保函有望在保障履约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