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就扩大工程建设领域保函困难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一、工程建设领域保函概述
保函是指保证人(通常是银行或保险公司)根据申请人(通常是承包商)的请求,向受益人(通常是业主)作出的一种书面承诺。如果申请人不履行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约定的义务,保证人将按照保函的约定向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在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主要包括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质量保函等,其作用在于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 二、扩大工程建设领域保函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扩大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 保函额度需求大,银行承保能力有限**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保函的额度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银行作为主要的保函提供方,受制于自身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往往难以满足大额保函的需求。此外,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信用等级较低,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也制约了保函业务的开展。
**(二) 保函期限长,风险累积压力大**
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部分项目甚至长达数年,这也就意味着保函的期限也相应较长。对于银行而言,长期保函意味着长期占用其授信额度,并面临着潜在的风险累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银行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对于长期保函业务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三) 保函业务成本高,企业负担较重**
保函业务涉及银行的风险评估、担保承诺等环节,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为了覆盖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银行通常会向企业收取一定的保函费用。对于一些利润率较低的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高昂的保函费用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 保函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保函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相关部门对保函业务的监管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函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 三、扩大工程建设领域保函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应鼓励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保函债券等方式,缓解银行承保压力,满足企业对保函的需求。
**(二) 创新保函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银行和保险公司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创新保函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可以探索推出组合式保函、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高效的保函服务。
**(三)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有关部门应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为银行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应鼓励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提高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为获得保函提供便利。
**(四)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业监管**
应尽快完善关于保函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同时,应加强对保函业务的监管,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
## 四、结语
扩大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对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工程建设领域保函业务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