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法律之上,人人平等。但在商业领域,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壁垒,行不法之事,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他人利益。其中,在招投标领域,就存在这样一个老问题,那就是“私开投标保函”。
什么是“投标保函”?
投标保函,是投标人参加投标时向招标人提供的,由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具的,担保投标人投标行为的一种书面担保。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举办一个大型活动,需要招标选择合适的承办方。你在招标书中规定,投标人必须提供一份50万元的投标保函,以确保投标人在中标后能履行合同,不会出现中途撂挑子、耍赖皮的情况。
那么,作为投标人,小李和小张都想参与竞标。他们可以选择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申请开立投标保函。如果他们资质良好,银行或保险公司会评估风险,出具投标保函,承诺在中标后,如果他们未能按约履行合同,银行或保险公司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投标保函是招投标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担保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投标人的诚信和履约能力,为招标人提供一份保障。
“私开投标保函”是如何进行的?
那“私开投标保函”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非法设立金融机构或个人,为投标人出具投标保函的行为。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小李和小张想参与竞标,但他们没有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投标保函,而是找了一个“能人”王某。王某声称自己有关系,可以帮他们“开保函”。
王某开出的保函,看上去和正规金融机构出具的保函十分相似,有公章、有担保内容、有担保金额,似乎也很“正式”。但实际上,这份保函是王某私自制作的,没有任何金融机构或有担保能力的实体背书。
小李和小张拿到这份“私开”的投标保函后,成功参与了投标。如果他们中标后能够正常履约,那这份保函也就“功成身退”,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万一,他们中途反悔,或者无法履行合同,招标人拿着这份保函去找王某索赔,就会发现,这份保函根本无法兑现,没有任何实际的保障作用。
“私开投标保函”的危害有哪些?
“私开投标保函”看似只是提供了一份“虚假”的担保,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危害却是多方面的,不仅损害了招标人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损害招标人利益:招标人收到投标保函,往往会放松对投标人的资质审核,认为有担保机构背书,投标人一定是可靠的。但如果投标保函是私自开立的,那投标人的诚信和履约能力就没有保障,很容易导致招标人选择了不合格或不负责任的投标人,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扰乱市场秩序: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出具投标保函前,会对投标人的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核。而“私开投标保函”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审核能力,为一些不具备资质或有不良记录的投标人提供担保,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涉嫌违法犯罪:私自开立投标保函,涉嫌多项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非法从事金融业务,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以欺骗手段取得财物,可能构成诈骗罪;伪造公司、企业印章,可能构成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等。
如何识别和防范“私开投标保函”?
那作为招标人和投标人,如何识别和防范“私开投标保函”呢?
对于招标人来说:
仔细核查保函真伪:招标人收到投标保函后,不要轻易相信,要仔细核查保函的真伪。可以直接联系保函上的担保机构,核实保函的真实性;或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担保机构的资质和信用记录。
严格审核投标人资质:除了审核投标保函外,也要严格审核投标人的资质和履约能力。包括查看投标人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过往项目经验等,全面评估投标人的综合实力。
对于投标人来说:
正规渠道开立保函:投标人需要提供投标保函时,要通过正规渠道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申请,不要轻信所谓“能人”的承诺,避免陷入非法陷阱。
提升自身竞争力:投标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内部管理等,以自身的实力和口碑赢得招标人的信任,减少对投标保函的依赖。
此外,招标人和投标人都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私开投标保函”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总之,“私开投标保函”不仅损害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识别和防范“私开投标保函”,不仅需要招标人和投标人提高警惕,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共同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