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世间的关系和交易,无外乎是钱和利益在牵扯着。在商言商,有时候一笔生意的达成,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买卖,更是一场对诚信和信用的考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制度是非常健全的,信用差的人或企业,是寸步难行的。而在我们国家,信用制度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少人还抱着"不捞白不捞"的心态,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占便宜。
在商界,不少人为了达成一笔交易,都会要求对方提供一定的保证,以确保交易顺利完成,或者在出现问题时有个保障。其中,一种常见的保证方式,就是预付款保函。
什么是预付款保函呢?顾名思义,就是交易的一方(申请人)向银行申请,由银行出具的,保证其在交易中履行预付款义务的书面承诺。简单来说,就是我要买你的东西,但我先不给你钱,我找银行打个保票,让银行保证我会给你钱,你放心吧。
这听起来有点像银行当"担保人",为申请人背书,万一申请人跑路了,银行就得替申请人"背锅"。但事实上,银行可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傻子,它不会做赔本的买卖。银行出具预付款保函,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而且申请人还要提供一定的反担保。也就是说,银行只是充当一个中间人,帮忙传递一个信用承诺,但真正背后兜底的,还是申请人自己。
那么,预付款保函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直接付预付款,非要搞这么一个"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呢?
这就涉及到交易双方的利益博弈了。作为买方,我当然希望你先给我东西,我再给你钱,万一你给的东西不合格,或者你拿了钱跑路了怎么办?作为卖方,我也担心你拿了东西不给钱,或者拖欠预付款,那我的损失谁来赔?所以,预付款保函就起到了一个第三方信用担保的作用,让交易双方都有一种安全感。
而且,预付款保函也是一种融资方式。对于买方来说,或许我暂时没有那么多钱付预付款,但我可以找银行出个保函,让卖方放心,等我资金周转过来,再付钱给你。对于卖方来说,这个保函可以转让、折扣,甚至质押贷款,相当于提前收到了预付款,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问题。
预付款保函看起来很美好,但它也是一种有风险的保证方式。如果申请人提供的反担保不够,或者银行的风控没做好,申请人跑路了,银行也赔不起,最终吃亏的还是卖方。而且,预付款保函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融资的工具。
正是因为预付款保函存在一定风险和被滥用的情况,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预付款保函的监管。2019年,银保监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产业链核实工作 规范银行授信与信保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规范预付款保函业务,不得为银行自身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便利等。
今年,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大了对预付款保函的监管力度。5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融资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预付款保函业务风险防控。7月,银保Freq监会办公厅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现阶段信贷工作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通知》,再次强调加强预付款保函业务风险管理。
在监管部门的持续高压下,不少银行纷纷收紧了预付款保函业务。有的银行暂停了新增预付款保函业务,有的银行提高了业务门槛和收费标准,还有的银行要求申请人提供更加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预付款保函被取缔"的传言。
那么,预付款保函真的被取缔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预付款保函本身是一种合规的银行业务,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是不会被取缔的。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并不是要禁止预付款保函业务,而是要规范预付款保函业务,防范化解风险,让这个业务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付款保函业务确实面临着一定的收紧,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是为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也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大局。另一方面,预付款保函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较高的业务,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防控,收紧业务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而且,预付款保函业务的收紧,也并不是全方位、一刀切的。一些银行虽然暂停了新增业务,但仍然正常开展存量业务的续期和兑付工作;一些银行虽然提高了业务门槛,但也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一些银行虽然收紧了房企和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预付款保函业务,但仍然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预付款保函业务。
所以,预付款保函业务并没有被取缔,只是更加规范了。这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是一次整改和提升的过程;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次优化和提质的过程。企业要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优质的信用获得银行和交易对手的信任。
当然,在预付款保函业务收紧的当下,企业也要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方式,如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而且,企业也要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诚信守法,不违规使用预付款保函,共同维护好金融市场的秩序。
预付款保函业务的规范发展,是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的体现。让我们共同期待,预付款保函能够更加安全、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