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投标保函,在工程投标领域可谓是屡见不鲜。但最近却因为一封投标保函的真伪,牵扯出了银行员工涉嫌造假的漩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和投标保函背后的学问吧。
故事的主角是沈阳一家企业,他们准备参加某项目的投标。按照投标的要求,需要提供银行出具的投标保函,金额500万元。企业自然是选择了自己长期合作的银行——沈阳盛京银行。
这家企业和盛京银行关系密切,在银行有几千万的存款,而且之前也有过几次投标保函的合作,所以企业负责人直接找到了银行分行的副行长。副行长一口答应,表示可以出具投标保函,但需要一定的手续费。双方约定好之后,企业就放心地准备投标事宜了。
然而,故事却在投标当天出现了转折。当企业拿着投标保函来到投标现场时,却被评标委员会告知保函有问题。评标委员会指出,这封保函的格式和以往见到的盛京银行保函不同,而且没有银行的公章,只有副行长的私章,因此不予认可。
企业负责人当即就懵了,他立即联系了副行长。副行长却表示,保函是真的,有问题可能是投标单位不了解情况。副行长还解释说,保函上没有公章是由于银行的公章需要总行批准,而时间紧急,所以只能用私章代替。
企业负责人听后,觉得副行长的解释也有一定道理,于是便和评标委员会协商,希望他们认可这封保函。但评标委员会坚持原则,表示没有公章的保函无法保证真实性,不能作为有效投标文件。最终,企业因为没有有效的投标保函而被取消了投标资格。
企业负责人十分气愤,觉得自己被副行长欺骗了。他拨打了盛京银行的客服电话,想要弄清楚保函的真伪。但银行客服表示,没有公章的保函是无效的,而且副行长个人没有权利出具保函。
事情至此,企业负责人才明白,自己确实是遇到了一个“李鬼”保函。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副行长也随即被警方带走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这名副行长并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投标保函,之前已经有过几次类似操作,这次只是冰山一角。
那什么是投标保函呢?投标保函,其实是一种银行担保,是银行应投标人要求出具的,保证投标人投标行为真实有效的担保文件。投标保函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范,一般包括银行名称、地址、投标人名称、项目名称、保函金额、有效期等。
投标保函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保证投标人投标行为的真实性,避免虚假投标;二是保证中标人按时签订合同,避免中标后反悔;三是保证承包人履行合同,避免违约。投标保函通常由投标人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经过审查后出具。银行在出具投标保函时,需要投标人提供一定的担保,比如存款、房产等。
那盛京银行的这封投标保函有哪些猫腻呢?首先,正如评标委员会指出的,保函格式不对。投标保函有严格的规范格式,而这封保函的格式和以往见到的不同,很可能就是伪造的。其次,没有公章。投标保函作为银行出具的担保文件,必须有银行的公章才有效。这封保函只有副行长的私章,没有公章,自然是无效的。再次,手续费问题。副行长收取手续费的行为也是违规的。投标保函是银行的一项业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但必须是合规的费用,而且要开具发票。私下收取手续费是违规的,也给造假留下了空间。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投标保函的真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那如何辨别投标保函的真伪呢?首先,要了解投标保函的规范格式。投标保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银行名称、地址、投标人名称、项目名称、保函金额、有效期等,都要按照规范来。如果格式不对,很可能就是伪造的。其次,要看有没有公章。投标保函必须有银行的公章才有效,没有公章的保函是无效的。再次,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投标保函应该通过银行正规的业务渠道来获取,不要私下找银行员工办理。私下办理容易被造假,而且即使保函是真的,如果出现问题,也难以追究责任。
总之,投标保函是投标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担保文件,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企业在获取投标保函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仔细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也希望银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员工行为,维护银行信誉和客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