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保函作为投标方能力和信用的证明,在招投标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投标方成为中标方时,招投标保函需要得到妥善处理。本文将详细阐述招投标保函在中标后的作用、撤销流程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招投标保函在中标后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担保投标方履约能力:保函规定,如果中标方未按投标文件和协议约定履行合同义务,保函 issuing bank 将向招标方支付相应金额的赔偿金,保障招标方利益。 确保合同顺利签订:中标后,双方需要签订正式合同。按照惯例,招标方会在合同签订前要求中标方提供履约保函。履约保函与投标保函类似,但金额和范围与具体合同内容相对应,旨在进一步确保合同的履行。 避免投标方毁约: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方如果中标后因故拒绝履约,将被视为违约。此时,招标方可向保函 issuing bank 索赔,获得相应的赔偿,减少损失。在完成合同签订并提供履约保函后,招标保函的作用就告一段落,投标方需要向保函 issuing bank 申请撤销保函。撤销流程通常如下:
申请撤销:投标方根据与保函 issuing bank 签订的协议提出撤销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如合同签订证明、履约保函生效证明等。 审核申请:保函 issuing bank 对投标方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材料齐全、真实有效后,批准撤销。 出具撤销函:保函 issuing bank 向投标方出具撤销函,表示保函已正式撤销,不再具有担保效力。招投标保函在中标后,也存在一定风险,投标方和招标方都应予以重视:
保函被滥用:投标方若无正当理由拒绝履约,招标方可直接向保函 issuing bank 索赔。若保函 issuing bank 核实情况属实,将按照保函约定赔付。此时,投标方不仅要面临合同违约责任,还可能因保函被调用导致信用受损。 保函混淆:投标方在同一招标项目中可能提交多个保函(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质保保函等)。若投标方未及时撤销或保函 issuing bank 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保函混淆,增加索赔风险。 保函不合格:保函若不符合投标文件的规定,招标方有权拒绝其担保效力。若投标方未能及时提供合格保函,可能会丧失中标机会。 保函 issuing bank 破产:保函 issuing bank 若发生破产清算等事件,保函的担保效力将受到影响。投标方或招标方可能面临索赔无法实现的风险。为了规避招投标保函在中标后的风险,投标方和招标方均需采取相应对策:
投标方: 谨慎投标,避免因为低价中标后无法履行合同而导致保函被调用。 选择信誉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保函 issuing bank。 及时撤销招投标保函,降低风险。 招标方: 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保函的要求,防止不合格保函的出现。 合同签订前确认投标方已撤销招投标保函,避免出现混淆。 谨慎选择中标方,对中标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降低履约风险。总之,招投标保函在中标后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存在一定风险。投标方和招标方应充分了解保函的作用、撤销流程和风险,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风险,确保保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招投标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