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中,银行保函是常见的付款和担保方式。银行保函是指由银行应其客户(申请人)的要求出具的、保证在满足一定条件时银行将支付一定金额给受益人的书面承诺。当买方收到货物或提供服务后,银行会保证付款给卖方。因此,银行保函是国际贸易中保证交易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
那么,收到银行保函能不能放心在财务上做账呢?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方面,银行保函是由银行出具的书面承诺,具有较强的信用担保,可以一定程度地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银行保函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需要财务人员谨慎对待。
收到银行保函,财务上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涉及到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14号)规定,企业在收到银行出具的保函时,应该根据保函的具体条款和条件,判断保函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如果保函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则应该按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如果不符合,则应该按照一般担保进行会计处理。
那么,如何判断银行保函是否属于金融资产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3号)规定,金融资产是指(1)持有时以赚取利息、股利、租金等为目的,或者到期时出售以赚取价差的资产;(2)本身是现金等价物;(3)具有合同性权利并持有到期以赚取固定收益或以合理的利率收取现金流量的合同性资产。因此,判断银行保函是否属于金融资产,需要考虑保函的实质和持有目的。
如果银行保函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则应该按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财会[2017]3号)规定,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时,应该根据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时,也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的损益。
2、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这种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该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格加上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交易费用进行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3、贷款和应收款项:这种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该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格加上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交易费用进行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
如果银行保函不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则应该按照一般担保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4]3号)规定,一般担保是指不具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特征的合同性担保。对于一般担保,企业在财务处理时,不应该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而应该在附注中披露担保的相关信息,包括担保的性质、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
综上所述,收到银行保函,财务人员应该根据保函的具体条款和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如果符合,则应该按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如果不符合,则应该按照一般担保进行处理,不在财务上进行记账,只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同时,财务人员还应该注意银行保函的风险和问题,包括银行信用风险、保函纠纷风险、保函欺诈风险等,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
总之,收到银行保函,财务处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不能一概而论。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保证财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