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保函是一种常见的合同履约担保措施,在工程建设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年来履约保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履约保函的专业性,伪造虚假保函,通过竞标骗取项目,获利后却不能履行合同。虚假保函的泛滥,不仅损害了守法企业的利益,还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严重危害了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
一些担保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顾风险评估,滥发履约保函。过度担保导致保函的履约风险陡增,一旦被担保企业违约,担保机构往往无力承担责任,最终损失由发包方或项目业主承担。此外,担保机构通过转嫁风险,将履约保函沦为变相的担保债券,加重了发包方的资金压力,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
对于违反履约保函规定的担保企业或受益人,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导致失信行为频发,助长了履约保函市场的乱象。一些担保企业屡次违规舞弊,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继续从事担保业务。失信惩戒机制的缺失,使得不法分子有恃无恐,进一步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管部门对履约保函市场的监管存在缺位和滞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整治市场乱象。监管信息不对称,发包方和项目业主在选择担保机构时往往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担保机构信息,容易落入虚假担保机构的骗局。监管的缺失和信息不对称,为履约保函市场的猫腻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
整治履约保函市场的猫腻,亟需采取有力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遏制失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监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履约保函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制定规范保函业务的细则,对担保机构的资质、业务开展、风险管理等进行严格审核。 建立黑名单制度: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违反履约保函规定的担保机构或受益人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参与保函业务或工程项目投标。 完善信息披露:建立履约保函信息平台,向发包方和项目业主提供担保机构的真实信息,方便其查询和选择,避免虚假信息误导。 规范担保机构行为:明确担保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担保业务流程,限制过度担保。加强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估,确保其具有履行担保责任的能力。 提高发包方和项目业主的防范意识:发包方和项目业主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资质审查,选择信誉良好的担保机构。在选择担保机构时,应当关注其风险管理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治理履约保函市场的猫腻,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监管、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信息披露、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提高当事人防范意识等举措,可以有效遏制市场乱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履约保函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