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标过程中,投标人通常需要提供投标保函,以确保其在中标后履约。投标保函通常为投标金额的 10%,这在投标程序中被广泛采用,有其合理的理由和历史演变因素。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投标保函的比例由法律和监管条例规定。例如,在欧盟的公共采购指令中,明确要求投标保函的金额不得超过投标金额的 10%。这旨在确保投标人对自己的投标承担合理的财务责任,同时最大程度地限制对投标过程的限制。
10% 的比例被认为是对投标人和采购方的合理折衷。对于投标人来说,这是一种适当的担保,足以防止投标人鲁莽或恶意投标。同时,这也不至于对投标人的资金流造成过度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参与多个投标。
投标保函 10% 比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政府机构规定投标金额的 5% 至 10% 作为投标保函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10% 的比例被更广泛地采用,并逐渐成为国际标准。
随着公共采购实践的不断发展,10% 比例已成为投标保函的行业规范。政府机构、采购方和投标人普遍接受了这一比例,因为它提供了投标程序的公平和性、竞争性和效率。
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投标保函的比例。这些因素包括:
合同价值:对于大型合同,投标保函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投标人的风险:如果投标流程具有更高的风险,则投标保函的比例也可能会更高。 市场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标保函的比例可能低于 10%。虽然 10% 的比例很普遍,但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例外。例如:
低价值合同:对于价值很低的合同,投标保函的比例可以低至 5%。 重复业务:对于与现有承包商重复业务的投标,投标保函的比例可以免除。投标保函 10% 比例的由来是一个由法律、监管、合理性、历史演变和行业规范共同作用的过程。它提供了投标程序所需的保障措施,同时允许投标人参与竞争性投标。虽然在某些例外情况下可能有例外,但 10% 的比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接受的标准,确保了投标程序的公平性、竞争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