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工具,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银行对开立保函的意愿日渐降低,给企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银行开立保函意愿降低的原因
监管压力加大:近年来,全球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银行风控的审查。银行开立保函需要对受益人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而严苛的监管环境使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敞口和合规成本。 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协定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开立保函将消耗银行宝贵的资本,影响其核心业务的发展。 自身盈利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也需要寻求盈利增长。开立保函的业务手续繁琐,利润率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倾向于将资源分配到更具盈利潜力的业务中。 企业信用恶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信用状况恶化。银行担心开立保函的受益人生意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履行合同义务,从而造成银行的损失。 国际形势复杂:随着地缘政治的复杂化,银行在开立保函时需要考虑全球贸易政策、制裁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增加保函履行风险,使银行更加谨慎。对企业的影响
融资困难:保函是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银行不愿开立保函,会使企业融资渠道减少,加剧资金周转压力。 国际贸易障碍:保函在国际贸易中作为履约保障的重要方式。银行不开立保函,会使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遇到更大的障碍,影响其全球化布局。 经营成本增加:为了弥补保函不足带来的风险,企业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担保方式,如担保机构担保、抵押物担保等。这些方式不仅手续繁琐,还会带来额外的担保成本,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银行及监管机构的应对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银行应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能力,尽可能降低开立保函的风险敞口。 合理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应在确保金融稳定性的基础上,对银行开立保函的要求予以合理化。避免简单粗暴的监管,给银行留出必要的业务空间。 鼓励其他担保方式:银行和监管机构应鼓励企业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如担保机构担保、信用保险等,以分散保函风险,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促进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境保函的开立离不开各国的合作。银行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协作,制定统一的保函标准,降低保函履行的跨境风险。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提升信用等级:企业应注重自身的财务健康和信用状况。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获得银行的认可。 寻求多元担保:企业不应过度依赖保函这一种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分散风险,提高获得融资的可能性。 主动沟通协商:在向银行申请开立保函时,企业应主动与银行沟通,详细阐述业务需求和自身的财务状况。积极配合银行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增强银行对企业风险承受力的信任。 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如果企业无法通过保函获得融资,应积极探索其他的融资渠道,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结语
银行开立保函意愿降低的趋势不可避免。但通过银行、监管机构、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优化保函风险管理,仍可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企业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信用能力,积极调整融资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