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和工程承包领域,履约保函是保障合同顺利履行的重要工具。它是由银行或担保公司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如果申请人违约,受益人有权凭保函向担保机构索赔。
虽然履约保函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但对于申请人,尤其是出口商和承包商而言,开立保函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限制。因此,很多企业在面对履约保函要求时,都会产生“不想开”的心理。本文将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不想开”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想开”履约保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压力
开立履约保函需要占用企业的授信额度,这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可用的授信额度就有限,开立保函后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开展。
2. 费用成本
开立保函需要向银行或担保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保函手续费、担保费等。保函金额越大、期限越长,费用也越高。对于一些利润率较低的项目,保函费用可能会吞噬掉大部分利润,甚至造成亏损。
3. 手续繁琐
开立保函需要提交各种资料,审批流程也比较复杂,耗时较长。有些企业可能因为准备资料不充分、审批时间过长而错失商机。
4. 对自身履约能力有信心
有些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对自身履约能力有充分的信心,认为没有必要开立保函。他们认为,开立保函是多此一举,增加了交易成本。
5. 对项目风险的担忧
有些企业可能会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而担忧开立保函后会承担过高的风险,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可能会面临巨额赔付。
面对开立履约保函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信用等级
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履约能力,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信用等级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开立保函的费用,甚至可以免除部分保证金的要求。
2. 积极与银行沟通,争取优惠条件
企业可以与多家银行进行比较,选择费用低、服务好的银行合作。同时,要积极与银行沟通,争取降低保证金比例、延长保函期限等优惠条件。
3. 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
国家为了鼓励出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性金融工具,例如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开立保函的成本。
4. 与对方协商,寻求替代方案
企业可以尝试与对方协商,寻求替代履约保函的方案,例如提高预付款比例、分批付款、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等。
5. 权衡利弊,谨慎决策
企业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权衡开立保函的利弊,谨慎做出决策。如果项目风险过高,或者开立保函的成本过高,企业可以选择放弃该项目。
履约保函作为国际贸易和工程承包中常用的支付保障工具,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开立保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企业提升信誉、拓展市场、降低风险。企业应该理性看待履约保函,根据自身情况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案,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