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重大合同时,要求承包方提供履约保函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履约保函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出具的,保证承包方履行合同义务的金融文件。近年来,伪造假履约保函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合同双方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将深入探讨伪造假履约保函的法律责任。
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涉嫌伪造金融凭证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履约保函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金融秩序,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因此适用该罪的规定。
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还构成民事侵权。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伪造假履约保函的人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赔偿被骗取者的经济损失 承担违法所得的返还责任 承担信用损害赔偿责任伪造假履约保函的后果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合同无效: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伪造履约保函骗取合同签订的行为,导致合同无效。 刑事责任:如前所述,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被骗取者可以依据民法典的规定,要求伪造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信用损害: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影响其正常的业务开展。 经济损失:被骗取者遭受的经济损失可能非常巨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为预防伪造假履约保函的事件发生,相关方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核实保函真伪:收到履约保函后,应及时向出具保函的金融机构核实其真伪。 加强审查:对承包方的资质、信誉等进行全面审查,核查其是否有伪造保函的可能。 采取担保措施:除了履约保函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担保措施,如保证金、质押或抵押等。 提高警惕:提高对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警惕性,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建设防范体系: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防伪预警体系。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国家金融秩序和市场秩序造成重大危害。被骗取者不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面临合同无效等法律风险。各相关方应当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打击伪造假履约保函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