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保函是在工程建设、采购或服务合同中,由第三方(一般为银行或保险公司)出具的一种担保文件,保证合同一方或双方履行约定的义务。在履约过程中,若债务人不履行或不按时、不按质、不按量履行合同义务,担保人将按照保函协议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履约保函根据其保障范围和适用场景,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履约保函:保证合同一方(一般为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包括工程建设、货物采购和服务提供等。 预付款保函:保证合同一方(一般为承包商)收到预付款后,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履约。 招标保函:在招投标过程中,保证投标人按照招标要求提交投标文件,并对中标后的履约能力承担责任。 履约担保通过保函:在EPC(设计-采购-施工)模式中,保证业主接受履约担保时,保证人通过出具保函形式承担担保责任。履约保函的申请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申请保函的商业目的和需要的保函类型。 准备申请资料,包括:合同、相关资质证书、财务报表等。 选择担保人,并提交申请材料。 担保人审核申请材料,评估风险,确定保函条件和保额。 申请人缴纳保函费用和提供反担保(如保证金或质押)。 担保人出具履约保函。履约保函出具后,申请人应注意以下事项,以保全保函效力:
仔细阅读保函条文,了解保函范围、保函金额、保函期限等重要信息。 在履约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不得出现违约行为。 及时向担保人报告履约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保函到期或合同履行完毕后,及时向担保人返还保函。在以下情况下,履约保函可以解除:
保函期限届满。 合同履行完毕,且所有合同义务均已履行完毕。 担保人与受益人协商解除保函。 保函被法院或仲裁机构宣告无效。如果保函发生争议,通常按照以下程序解决:
受益人向担保人发出书面索赔,说明索赔理由和金额。 担保人调查索赔情况,并向申请人发出索赔通知。 申请人可以进行反驳,并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履行合同义务。 担保人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是否理赔的决定。 如申请人不服担保人决定,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或仲裁。履约保函在我国主要受以下法律规范约束:
《合同法》 《担保法》 《合同担保条例》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履约保函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保障合同的履行,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了解履约保函的类型、申请流程、保全方式、解除方式、争议解决机制和法律规范,相关的从业人员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履约保函,防范和化解履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