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货物采购等商业活动中,为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履约保函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履约保函是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出具的书面文件,承诺在合同一方当事人(通常是承包商或供货商)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另一方当事人(通常是业主或采购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赔偿。那么,履约保函是由谁交钱提交的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
要明确履约保函的缴费主体,首先需要区分申请人和受益人:
申请人:通常是合同中的义务方,例如工程承包商、货物供应商等。他们需要向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申请开具履约保函,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受益人:通常是合同中的权利方,例如业主、采购方等。当申请人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受益人有权向保函的出具机构索赔。一般情况下,履约保函的费用由申请人承担。这是因为申请人需要通过提供保函来获得项目的承包权或供货资格,从而获取商业利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费用承担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履约保函费用的承担方式,首先取决于合同的约定。招标文件或合同条款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履约保函的金额、有效期以及费用承担方。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在某些情况下,合同中可能未明确规定费用承担方,此时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例如,在项目谈判过程中,业主为了吸引更优质的承包商,可能会同意承担部分或全部的履约保函费用。
虽然表面上是申请人支付了保函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申请人可能会将这部分费用以其他形式转嫁出去。比如:
将保函费用计入项目总价; 要求 subcontractors 分担部分费用等。这种情况下,虽然名义上是申请人承担了费用,但实际上费用最终还是由其他相关方承担。
履约保函的费用,通常由保函金额、费率和保函期限三个因素决定。
指的是保函出具机构承诺的最高赔偿限额,通常为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5%-10%)。保函金额越高,费用也越高。
指的是保函出具机构收取的费用比例,通常为年费率。费率的高低与申请人的信用状况、项目风险等因素有关。信用状况越好,项目风险越低,费率也就越低。
指的是保函的有效期限,通常与合同履行期限一致。保函期限越长,费用也越高。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履约保函费用 = 保函金额 × 费率 × 保函期限
履约保函的提交方式,通常由合同约定或双方协商确定,常见的提交方式有以下几种:
申请人 obtaining the paper version of the guarantee from the issuing institution and submitting it to the beneficiary. This method is relatively traditional and requires physical delivery and verification, which may be less efficient.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保函逐渐兴起。申请人可以通过银行或担保公司的线上平台办理电子保函,并以电子方式提交给受益人。电子保函具有便捷、高效、安全等优点,逐渐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履约保函的费用缴纳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的合同约定、协商结果以及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判断。在实践中,建议相关方在签订合同时就履约保函的相关事宜进行明确约定,避免后续产生争议。同时,建议企业选择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办理保函业务,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