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经营中,履约保函已成为承接工程项目或采购合同的常见担保方式。然而,部分企业在尚未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况下,即被要求出具履约保函,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履约保函是一种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向受益人开具的书面担保,承诺在主合同项下的承包人或供应商不履行其合同义务时,按约定的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合同的履行,避免因承包人或供应商违约而给受益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合同未签订的情况下提前开具履约保函,可能导致以下风险:
合同谈判弱势:开具履约保函后,承包人或供应商在合同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接受不利的条款,影响自身的合法利益。 潜在违约:在未对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和评估的情况下,提前开具履约保函,增加了承包人或供应商违约的风险,或面临被受益人追索的可能性。 资金占用:履约保函的金额通常较高,需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或承担阶段性资金压力,对承包人或供应商的经营造成影响。 流程繁琐:开具履约保函需符合银行或保险公司的要求,包括提供抵押品、支付保函费等,耗时费力,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为规避提前开具履约保函的风险,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
合同先于保函:坚持在签订正式合同后再开具履约保函,确保双方权利义务清晰,避免因合同内容变更而导致履约保函效力受到影响。 全面审核合同: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审核合同条款,包括合同金额、付款方式、履约期限、违约责任等,确保合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利益。 合理约定履约保函条款:在履约保函中,应明确保函生效条件、保证期间、担保金额、保函受益人等内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寻求专业咨询:遇到涉及履约保函相关问题,可寻求律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士的咨询,获得专业意见和保障。 加强风险评估:在开具履约保函前,应对承包人或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财务状况、履约能力、信誉等方面,避免违约风险。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企业可能存在不得已提前开具履约保函的情形。此时,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附加条件:在履约保函中明确开具保函的条件,例如合同必须在一定期限内签订,否则保函失效。 限定担保金额:将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因工程金额或采购金额超出保函范围而造成损失。 探索替代担保方式:如有可能,可选择其他担保方式,例如保证金、商业信用证等,降低提前开具履约保函的风险。总之,在尚未签订合同时提前开具履约保函,企业面临诸多风险。谨慎开具履约保函,在保障合同履行的同时,也应重视自身的风险防范。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合同审核和专业咨询,企业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