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货物采购等商业活动中,为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发包方通常会要求承包方提供履约保证金。传统的履约保证金形式是以现金或银行保函的方式提交,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履约保函逐渐成为一种更受欢迎的替代方案。那么,履约保证金可以更改为保函吗?两者之间有何区别?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要理解履约保证金是否可以更改为保函,首先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1. 定义不同:**
履约保证金是指承包方按照合同约定,在签订合同后、开工前或工程款支付前,以现金或银行保函的形式向发包方支付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以担保其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保函是指担保人(通常是银行或保险公司)应申请人(承包方)的要求,向受益人(发包方)开立的,担保申请人履行一定义务的书面保证承诺。若申请人未履行约定的义务,担保人将按照保函约定向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赔偿。
**2. 主体不同:**
履约保证金的主体是承包方和发包方;而保函的主体则涉及担保人、申请人和受益人三方。
**3. 资金占用不同:**
履约保证金通常需要承包方实际支付一定比例的现金,占用企业资金;而保函则不需要承包方实际支付现金,只需支付一定的保函手续费,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4. 风险承担不同:**
履约保证金的风险由承包方自行承担;而保函的风险则由担保机构承担。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履约保证金是否可以更改为保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 合同约定:**
首先,需要查看合同中是否有明确规定。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可以使用保函替代履约保证金,则承包方可以向发包方提出申请,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将履约保证金形式更改为保函。
**2. 法律法规:**
其次,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则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均鼓励使用保函替代现金形式的履约保证金。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规也对履约保证金和保函的使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3. 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合同和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禁止使用保函替代履约保证金,则承包方可以尝试与发包方协商,争取将履约保证金形式更改为保函。发包方通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是否同意,例如是否认可担保机构的资质、保函的担保金额和期限等。
如果确定可以将履约保证金更改为保函,承包方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与发包方协商:**
首先,承包方需要与发包方协商,就更改履约保证金形式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补充协议或修改原合同条款。
**2. 选择担保机构:**
承包方需要选择一家资质可靠、信誉良好的担保机构,例如银行或保险公司,并与其协商办理保函的相关事宜。
**3. 提交申请材料:**
承包方需要按照担保机构的要求,提交相关的申请材料,例如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合同、履约能力证明等。
**4. 缴纳保函手续费:**
担保机构审核通过后,承包方需要向其缴纳一定的保函手续费。
**5. 领取保函:**
担保机构出具保函,承包方将其提交给发包方。
总而言之,履约保证金是否可以更改为保函,需要根据具体的合同约定、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承包方尽量选择使用保函替代履约保证金,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