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手合同,一手票据”,在商事活动中,合同和票据是商户们最常用的两种武器。而对于“合同”这把武器来说,又通常分为买和卖两种,其中,买合同又以采购合同居多。
采购合同,顾名思义,就是采购方和供货方签订的,关于采购某类商品或服务的合同。采购合同的签订,通常意味着一个项目或计划的开始,是项目或计划的启动信号。因此,采购合同的顺利履行,对于项目或计划的进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商事活动中,采购合同的履行风险也比较大。采购方担心供货方不能按时、按量、按质供货;而供货方则担心采购方不能按时、按约付款。因此,为了确保采购合同的顺利履行,采购方和供货方通常会采取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供货方来说,常见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要求预付款或定金、进度款付款、验收合格后付款等。而对于采购方来说,除了上述类似的付款安排外,常见的风险控制措施之一,就是要求供货方提供履约保函。
所谓履约保函,是指由银行或担保机构出具的,保证供货方履行采购合同的函件。如果供货方未能按时、按量、按质供货,采购方可以要求银行或担保机构按照履约保函的约定承担保证责任,赔偿采购方的损失。
履约保函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供货方按时、按量、按质供货;二是保证供货方按照采购合同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其中,第二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限额”。
那么,采购合同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应该如何设置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并不是越高越好。虽然更高的赔偿限额,意味着采购方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设置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需要综合考虑采购合同的风险程度、供货方的履约能力、采购方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通常会随着采购合同的进展而变化。
以一个典型的采购合同为例,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可能在采购合同签订时是10%,在供货方开始供货时上升到20%,在供货方完成一半供货时上升到30%,在供货方完成全部供货时上升到50%。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具体的比例和时间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采购合同进行调整。
再次,我们需要注意,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决定,而是一个多方面的协商。在设置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时,需要考虑采购方、供货方、银行或担保机构等多方的利益和要求,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以采购方为例,采购方可能希望设置一个较高的赔偿限额,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权益。但与此同时,采购方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以及银行或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如果设置的赔偿限额过高,银行或担保机构可能无法提供担保,或者需要收取较高的担保费用,这反而会增加采购方的成本和风险。
以供货方为例,供货方可能希望设置一个较低的赔偿限额,以减少自己的担保成本。但与此同时,供货方也需要考虑采购方的要求和市场的惯例,如果设置的赔偿限额过低,可能无法满足采购方的需求,甚至可能影响到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综上所述,采购合同履约保函的赔偿限额,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的范围,需要综合考虑采购合同的风险程度、供货方的履约能力、采购方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并通过多方的协商,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