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海关、外贸领域的“信用担保”。但实际上,保函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对保函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和规范,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在保函业务中的职能和监管职责,这将对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俗地讲,保函就是承诺承担责任的书面文件。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通常需要提供一定形式的担保,以确保交易顺利进行。除了常见的现金担保、质押担保等方式外,保函也是担保方式之一。
具体而言,保函是指承诺人(通常是银行)应保证人(通常是买卖合同的一方)的要求,出具给受益人(通常是买卖合同的另一方)的书面文件,保证在出现约定的情况时,由承诺人承担支付款项或其他义务的担保形式。
举个例子,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商品,双方约定由甲公司先支付定金,再由乙公司发货。为确保甲公司按时支付定金,甲公司可以向乙公司提供一份保函,由银行作为承诺人,保证甲公司按时支付定金。如果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银行将根据保函承担支付义务。
保函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独立性:保函的效力独立于被担保的合同,即使被担保的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保函依然有效。 抽象性:保函仅关注是否出现约定的情况,而与被担保的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无关。 不可撤销性:保函一经出具,承诺人不得单方面更改或撤销,除非获得保证人和受益人同意。长期以来,我国保函业务发展较为迅速,在促进贸易畅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保函业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函规则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影响了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和市场公信力。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于2022年9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对保函业务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旨在提升保函业务的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共五章四十三条,对保函业务进行了全面规范。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了保函的定义和基本原则:保函是指承诺人应保证人或受益人(以下统称申请人)的要求,出具给受益人的书面文件,保证在出现约定的情况时,由承诺人承担支付款项或其他义务。保函业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平等自愿、有偿服务、风险可控的原则。 规定了人民银行的职能和监管职责:人民银行负责制定保函业务规则,对承诺人进行监督管理,并依法查处保函业务违法违规行为。 规范了保函业务的操作流程:包括申请、审核、出函、变更、追索等环节,明确了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 提出了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包括承诺人的内部控制、风险限额、集中度管理、资产分类等,要求承诺人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了保函业务的监督管理制度:包括保函业务统计、信息披露、现场检查、处罚办法等,以确保保函业务规范有序开展。《中国人民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保函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了保函规则,提升了市场公信力:管理办法对保函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和规范,消除了以往不同机构、不同区域规则不统一的问题,提升了保函的市场公信力,有利于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 规范了保函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管理办法对保函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提高保函业务的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需求。 加强了风险管理,防范了金融风险:管理办法提出了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承诺人加强内部控制、实施风险限额和集中度管理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提升了保函业务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管理办法对保函业务进行了统一规范,使我国保函业务与国际接轨,提升了保函业务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保函业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贸易畅通、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保函业务进行了统一规范和管理,将提升保函业务的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