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保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银行保函,也就是通常说的“银保”。但其实担保公司也可以出具保函,只不过在实践中,担保公司保函的应用并没有银行保函那么广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银行的信用更强一些。
不过,担保公司出具的保函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出具条件、出函时效、保函内容等方面会比银行保函更灵活一些。因此,在实际业务中,担保公司保函也有着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聊一聊担保公司保函中的一种——履约保函。
先给履约保函来个定义。履约保函,是指担保公司应保证人(一般为承包商)的申请,向保证人所签订合同的相对方(一般为业主)开立的担保函,保证人向业主履行合同,当出现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时,担保公司应在业主提出索赔后承担担保责任。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履约保函的几个特点:
1.履约保函是担保公司应保证人的申请出具的,这说明保证人是主动寻求担保公司出具保函的,而不是担保公司主动提供的担保服务。
2.履约保函的担保对象是保证人对业主所签订合同的履行,也就是说,保证人要是履行了合同,担保公司就不用承担担保责任。
3、履约保函的担保责任是保证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保证人只是部分履行了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的方式不符合约定,导致业主遭受损失,担保公司也需要承担担保责任。
理解了履约保函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该如何计算。
在实际业务中,担保公司一般会根据保证人和业主签订的合同来确定担保金额。那么,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计算公式一般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固定金额。
这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合同金额相对固定的项目,比如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等。担保金额计算公式为:
担保金额 = 合同金额 x 履约担保率
其中,履约担保率一般由担保公司根据保证人的资信情况、过往履约记录等因素来确定,不同担保公司给出的履约担保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某公司与一家供应商签订了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该公司向担保公司申请了一张履约保函,担保公司给出的履约担保率为10%。那么,这张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就是10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证人最终只履行了部分合同,担保公司也需要承担全部担保金额的担保责任。也就是说,担保公司并不会因为保证人部分履行合同而减少担保责任。
再来看第二种情况——按比例计算。
这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合同金额不固定的项目,比如施工合同、服务合同等。担保金额计算公式为:
担保金额 = 预计合同金额 x 履约担保率
其中,预计合同金额是指根据过往类似项目或经验推算出的合同金额,履约担保率同样由担保公司根据保证人的资信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比如,某公司中标了一个市政工程项目,预计合同金额为5000万元。该公司向担保公司申请了一张履约保函,担保公司给出的履约担保率为15%。那么,这张履Multiplier效应:保函的担保金额就是750万元。
与第一种情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证人最终只履行了部分合同,担保公司需要根据实际履行金额来承担担保责任。也就是说,担保公司只需要承担实际履行金额对应的担保金额。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混合计算。
这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合同中有固定金额和不固定金额的项目。担保金额计算公式为:
担保金额 = 固定合同金额 x 履约担保率 + 预计合同金额 x 履约担保率
比如,某公司与一家供应商签订了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同时,该公司还与一家施工单位签订了施工合同,预计合同金额为3000万元。该公司向担保公司申请了一张履约保函,担保公司给出的履约担保率均为10%。那么,这张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就是1000万元 + 300万元 = 130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需要根据保证人的实际履行情况来承担担保责任。如果保证人完全履行了固定金额的合同,但只部分履行了不固定金额的合同,那么担保公司只需要承担部分履行的合同金额对应的担保金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计算是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公式和方法的。但是,在实际业务中,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担保公司也会结合项目特点、保证人资信情况等因素来灵活调整担保金额计算公式。因此,大家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担保金额。
最后,再强调一点,履约保函虽然是担保公司出具的,但它代表的是保证人的信用,因此,保证人也要切实履行好合同,不要让担保公司承担不必要的担保责任。否则,不仅会影响保证人在业主心中的信誉,也会影响其今后在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服务时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