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基本的规则,也是企业生存之本。在工程领域,从业者的信用表现往往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工程领域的信用管理一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程领域逐渐出现了一种信用担保工具——工程履约保函。
然而,近年来,工程履约保函却被一些人“玩出了花样”,变了味儿,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工程履约保函违法问题,剖析其背后的危害,探寻治理之道。
何为工程履约保函?
工程履约保函,是工程投标人或承包人向招标人或项目业主出具的书面承诺,保证自己将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工程义务,如若不然,将承担相应的责任。简而言之,工程履约保函就是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出具的一种“信用保证书”。它是一种独立于主合同之外的保证文件,其目的在于保证施工单位能够切实履行工程合同,保障建设单位的权益,从而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工程履约保函的出现,本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手段。但一些人却打起了“歪主意”,将工程履约保函当作违法犯罪的“工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虚构工程项目,骗取保函费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工程履约保函的信用担保功能,虚构工程项目,骗取施工单位或担保机构出具保函,然后将保函非法变现,骗取资金。
以保函套取银行贷款。一些企业利用银行对工程履约保函的认可,将保函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这些企业往往并无真实的工程项目,只是利用保函套取银行贷款,变相骗取银行资金。
虚假保函欺骗业主。一些投标人为了赢得工程项目,不惜伪造虚假的工程履约保函,欺骗项目业主。待中标后,以各种理由不履行合同,或拖延施工进度,给业主造成巨大损失。
将保函作为非法集资的工具。一些非法集资者利用工程履约保函作为担保,诱使公众投资所谓的“工程项目”,承诺高额回报。然而,这些“工程项目”往往不存在,集资者只是利用保函骗取公众信任,最终卷款跑路。
可见,工程履约保函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它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损害了工程领域的信用体系,增加了交易成本,更有可能导致一些公众陷入经济陷阱,造成财产损失。
治理工程履约保函违法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工程履约保函违法行为的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大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健全工程履约保函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流程,加强对保函出具、使用的监督管理。
其次,要强化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工程履约保函,共同维护行业信用。同时,加强对会员单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合法合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
再次,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将工程履约保函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畴,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违法违规出具、使用工程履
约保函的企业,纳入失信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使其寸步难行,让违法者寸步难行。
最后,要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了解工程履约保函的性质和作用,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谨防落入非法集资、投资骗局的陷阱。同时,鼓励公众积极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治理工程履约保函违法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让工程履约保函回归本源,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信用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