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前些日子,小编我和朋友聊天时,说起了投标保证金这事儿。朋友是做工程项目的,经常要和政府打交道,对投标保证金那是深有感触。他告诉我,以前参加项目投标,都需要提供一笔投标保证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这对他们这样的小企业来说,负担挺重的。不仅捆住了他们参加投标的手脚,这笔钱冻结在那里,对企业的资金流也是个考验。
小编我听了好奇了,政府招投标项目,为啥要收投标保证金呢?这保证金,又保证什么呢?
原来啊,政府招投标项目,为了避免投标人“乱投标”,保证招投标的严肃性,一般都会要求投标人提供一定的投标保证金。这笔钱一般是投标人投标金额的一个很小的比例,但对于投标人,尤其是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笔钱一般在投标结束后,不管中标与否,都会在一定时间内退还给投标人。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投标人来说,这笔钱被冻结在那里,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对招标人来说,也要承担一定的财务压力,这笔钱退还时也比较麻烦。而且,投标保证金一般是存入银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银行的工作负担。
那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既保证招投标的严肃性,又能减轻各方负担呢?
当然有!这就是投标保证金保函。
投标保证金保函,其实就是投标人向招标人出具的一份担保书。投标人找担保机构开具一份投标保证金保函,承诺自己在投标过程中遵守规则,如果违规了,愿意接受相应的处罚。这份保函,可以替代传统的投标保证金。
这个办法好处多多。对投标人来说,不用再冻结一大笔资金,减轻了资金压力;对招标人来说,也省去了退还保证金的手续,而且万一有投标人违约,也可以直接向担保机构索赔,省时省力;对政府部门来说,也减轻了监管压力,不用再为保证金的事儿头疼了。
这个好办法,自然受到大家的欢迎。不少省份都开始试水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
比如,在东部沿海的某省,从2017年开始,就积极推进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省里面的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联合发文,明确了保函与保证金的等同性,规定政府采购活动可以接受供应商提交的投标保证金保函,保函和保证金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同时,省里也鼓励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供应商提供便捷高效的保函服务。
在中部地区的某省,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省财政厅联合发文,明确在省级平台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可以接受投标人提交的投证保函,保函和保证金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同时,省里也积极推动市县一级的招投标项目使用投标保证金保函,减轻企业负担。
在西部地区的某省,更是走在了前列。早在2015年,省里就发文鼓励推行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要求政府采购活动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都可以使用投标保证金保函。不仅如此,省里还积极推动担保机构和银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投标人提供便捷的保函服务。
当然,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的推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招标人对保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待提高,保函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但总的来说,这项制度还是受到各方欢迎的。
小编我查阅资料发现,在推行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的省份,政府部门可没少下功夫。
有的省份,积极推动担保机构和银行参与进来,为投标人提供便捷的保函服务。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推动担保机构和银行开发专门的保函产品,为投标人提供高效便捷的保函服务,同时加强对担保机构和银行的监管,确保保函的履约能力。
有的省份,加强对投标人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保函制度,引导他们规范使用保函。政府部门组织投标人和招标人开展培训和座谈,讲解保函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了解保函制度,引导他们规范使用保函,同时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保函的履约能力。
还有的省份,积极完善保函的监管制度,确保保函的规范有序使用。政府部门建立保函的登记备案制度,要求担保机构和银行及时登记保函信息,并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保函使用情况,确保保函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看了这么多,小编我也长知识了。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确实是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招投标效率的好办法。这几年,这项制度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小编相信,随着这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困难都会被一一克服,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会越来越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