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可以收取供货履约保函吗?
供货履约保函,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等保证人,应供货方(申请人)的请求,向需货方(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承诺,保证供货方在与需货方签订的供货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内完成货物交付及相关服务,若供货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则由保证人在保函金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在商业活动中,履约保函作为一种常见的信用担保形式,能够有效降低交易风险,保障交易安全。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其经营活动也更加趋向市场化。在此背景下,关于国企是否可以收取供货履约保函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从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实务操作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一、 法律法规层面:没有明确禁止性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国企收取供货履约保函作出明确禁止性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为对方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法定担保方式,其中保证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招标项目可以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但未对中标人是否需要提交履约保证金作出强制性规定。
此外,《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7〕71号)鼓励金融机构为PPP 项目提供履约保函等金融服务。这表明,在PPP项目中,政府作为合作方是可以接受履约保函的。
综上所述,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国企收取供货履约保函并不存在法律障碍,其行为属于意思自治范畴,双方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供货履约保函的相关事宜进行约定。
二、政策解读层面:鼓励市场化运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国企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运作。例如,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指出,要“加快构建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约保函作为一种常见的商业惯例,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对于国企而言,收取供货履约保函可以:
降低交易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与供货方签订合同后,如若供货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国企可以通过履约保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避免或减少损失。
提高交易效率,加快项目进度。履约保函的存在能够促使供货方更加重视合同的履行,提高履约率,从而加快项目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收取供货履约保函体现了国企对合同履行的重视,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因此,从政策解读层面来看,国家鼓励国企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运作,而收取供货履约保函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防范机制,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符合国企自身利益。
三、 实务操作层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国企在收取供货履约保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约定保函条款。国企在与供货方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履约保函的种类、金额、期限、生效条件、索赔程序等关键条款,避免因条款不明确引发争议,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选择合适的担保机构。国企应选择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作为担保机构,确保担保机构在供货方违约时能够切实履行担保责任。
加强对保函的管理。国企应建立健全保函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对保函的审核、保管和使用,确保保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注意防范法律风险。国企在收取供货履约保函时,应咨询专业律师,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避免因合同缺陷引发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收取供货履约保函在法律法规、政策解读以及实务操作层面都是可行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履约保函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控制手段,能够有效地保障交易安全,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国企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防范需求,合理利用履约保函这一工具,促进自身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