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货物买卖等商业活动中,履约保函作为保障合同履行的重要金融工具,其作用日益凸显。履约保函是指担保人(通常为银行或保险公司)根据申请人(通常为承包商或卖方)的请求,向受益人(通常为业主或买方)开立的,保证申请人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书面承诺。一旦申请人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受益人有权凭保函向担保人索赔。那么,国企能否办理履约保函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我国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国企办理履约保函。相反,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间接肯定了国企办理履约保函的合法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依法提供担保”。国有企业作为公司的一种,自然也享有该项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同时也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担保方式”。履约保函作为一种非典型的担保方式,属于“其他担保方式”的范畴,因此国企提供履约保函也属于合法行为。
3.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鼓励国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理履约保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项目合作的必要手段,符合国企改革方向。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国企办理履约保函也具备可行性:
1. 主体资格合法。国企作为独立法人,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符合办理履约保函的主体资格要求。
2. 担保实力雄厚。国企通常拥有雄厚的资产规模和良好的信用评级,能够为履约保函的开立提供可靠的担保支持。
3. 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国企通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识别和控制履约保函业务风险。
尽管国企办理履约保函具备法律依据和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履约保函业务的合规性。
2. 建立健全履约保函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风险。
3. 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在办理履约保函业务前,应对项目风险、合作方信用状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要求申请人提供反担保、设置最高担保限额等。
4.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国企办理履约保函业务,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提高业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综上所述,国企办理履约保函具备法律依据和可行性,是国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然,国企在办理履约保函业务过程中也应始终坚持合规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切实保障自身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