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款保函在工程建设、商品采购等贸易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风险保障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预付款保函的业务操作,防范风险,保护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预付款保函业务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并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进行了明确。
《通知》的主要新规定包括:
调整预付款保函保证金比例; 明确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适用范围; 要求受保人提供真实充分的保函申请材料; 规范预付款保函的开立流程; 完善预付款保函的履约验收机制; 强化对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通知》调整了预付款保函的保证金比例,由原来的最高不超过20%调整为最高不超过15%。这一调整旨在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平衡各方利益。
《通知》明确了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适用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商品采购、服务采购等贸易活动,并对不同类型贸易活动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
《通知》要求受保人提供真实充分的保函申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受保人财务状况证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银行在审查受保人提交的材料时,应重点关注受保人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和财务实力。
《通知》规范了预付款保函的开立流程,包括保函申请、保函审查、保函开立、保函送达等环节,并对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进行了细化。
《通知》完善了预付款保函的履约验收机制,明确了保函受益人索赔的条件、索赔程序和履约验收的标准,并要求银行在履约验收过程中加强对保函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
《通知》强化了对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保函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并应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预付款保函业务进行适当的定价。
《通知》的新规定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包括:
降低了预付款保函的保证金比例,减轻了银行的风险敞口; 明确了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适用范围,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把握业务风险; 强化了对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通知》的新规定对受保人的影响主要包括:
提高了预付款保函申请的门槛,要求受保人提供真实充分的保函申请材料; 规范了预付款保函的开立流程,有助于受保人更好地了解保函的开立条件和程序; 完善了预付款保函的履约验收机制,保障了受保人的合法权益。《通知》的新规定对受益人的影响主要包括:
明确了保函受益人索赔的条件和程序,保障了受益人的索赔权; 加强了保函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减少了受益人索赔被拒的风险。《关于规范预付款保函业务的通知》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预付款保函业务的监管体系,规范了业务操作,强化了风险管理,保护了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银行、受保人、受益人应当认真学习新规定,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共同推动预付款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