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履约保函(以下简称“履约保函”)的 issuance 和管理,维护建设领域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和更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本文将对最新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实践,提供相关建议。
履约保函作为一种常见的担保方式,在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维护交易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快速发展,履约保函业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保函开立门槛低,部分担保机构风控能力不足,导致履约保函的担保效力难以保障。 恶意索赔、虚假索赔等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一些具体操作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存在争议。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及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履约保函管理制度。
近期,国家及地方出台的与建设工程履约保函管理相关的最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3年2月1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的通知》(建办市函〔2023〕98号),并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是目前国家层面最新的关于建设工程 surety bond 管理的法规,旨在规范 surety bond 的 issuance 和管理,维护建设工程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建设工程 surety bond 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了 surety bond 的定义、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 规定了 surety bond 的 issuance 主体、权利义务以及对 surety bond 机构的要求。 规范了 surety bond 的申请、审查、 issuance 、变更、解除和担保责任履行等程序。 明确了 surety bond 纠纷的解决机制。 强化了对 surety bond 业务的监管,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除了国家层面政策外,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例如:
部分省市针对电子保函的应用出台了具体操作指南,明确了电子保函的 legal effect 和使用规则。 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 surety bond 信息平台,为 surety bond 业务提供信息化服务。 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 surety bond 管理办法,对 surety bond 的 issuance 、担保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结合最新政策法规,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建设工程履约保函管理办法的最新变化,旨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担保机构都应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建筑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