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标成为了企业获取项目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项目顺利进行,招标方通常要求投标方提供履约保函。然而,一些企业为了中标,不惜铤而走险,伪造履约保函,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履约保函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书面保证文件,承诺如果申请人不履行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约定的义务,将按照保函约定承担赔偿责任。在招投标过程中,履约保函是保障招标方利益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投标方违约。
投标伪造履约保函的行为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完全伪造: 指投标方自行制作或委托他人制作虚假的履约保函,包括伪造银行印章、伪造担保公司公章等。
2. 篡改保函内容: 指投标方在真实的履约保函上进行修改,例如更改保函金额、期限、受益人等关键信息。
3. 使用过期或失效保函: 指投标方使用已经超过有效期或已经被银行或担保公司撤销的履约保函。
4. 串通担保机构: 指投标方与银行或担保机构内部人员勾结,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真实的履约保函,但实际并不具备担保条件。
投标伪造履约保函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能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如果伪造履约保函的行为构成违约,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例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如果伪造履约保函的行为导致招标方遭受损失,则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2.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投标人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禁止一定期限内参加招标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以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3. 刑事责任:
如果伪造履约保函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则可能涉嫌构成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投标方与银行或担保机构内部人员勾结,则可能涉嫌构成单位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罪名。为防范投标履约保函风险,招标方、投标方以及担保机构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招标方的防范措施:**
严格审查履约保函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联系出具保函的银行或担保机构进行核实。 选择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银行或担保机构作为履约保函的出具方。 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伪造履约保函的法律后果,提高违法成本。**2. 投标方的防范措施:**
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杜绝伪造履约保函的念头。 积极提高自身实力,努力争取以真实实力中标。 选择正规的银行或担保机构办理履约保函业务。**3. 担保机构的防范措施:**
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审核申请材料,防止内部人员与投标方勾结。 建立健全保函真伪查询系统,方便招标方进行核查。 积极配合执法机关打击伪造履约保函的违法行为。投标伪造履约保函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杜绝侥幸心理,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伪造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