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求助。他是某家国企的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这家国企的子公司跟一家私企有业务往来,并向私企开出了银行保函。但现在,保函被兑付了,这可怎么办?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很火的电影《失恋33天》。电影里有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个女人被甩了更悲惨的了。”但我现在要说:“没有什么比一个财务被兑付了更悲惨的了。”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有业务风险、有财务风险、也有合规风险。但这些风险中,最让我们头疼的,恐怕就要属“兑付风险”了。
那什么是“兑付风险”呢?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开出银行保函等担保工具时,可能面临被要求兑付的情况。一旦被兑付,就意味着我们要拿出钱来赔偿。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那为什么说“没有什么比一个财务被兑付了更悲惨的了”呢?因为在企业中,财务往往是最保守、最谨慎的部门。我们不希望企业承担太大的风险,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会多一份小心,多一份谨慎。但即便如此,有时候还是会遇到“飞来横祸”,让我们措手不及。
那这次“国企银行保函被兑付”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朋友给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家国企的子公司跟私企有业务往来,私企需要从国企子公司采购一批设备。按照双方的合同约定,私企需要先付一部分订金,然后国企子公司再交付设备。但私企在付了订金之后,却一直没有收到设备。私企找国企子公司交涉,但国企子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迟迟不交付设备。
私企觉得很冤枉,于是就去找了国企子公司的上级单位——国企总公司。国企总公司了解到情况后,也很重视,责令国企子公司尽快交付设备。但国企子公司却依然拖延不交。
无奈之下,私企只能走法律途径,起诉国企子公司。法院受理了案件,但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国企子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无法偿还私企的损失。
这时候,私企才想起来,当初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国企子公司是开出了银行保函的。所以,私企就去找了开出保函的银行,要求兑付。银行收到要求后,也去找了国企子公司,但国企子公司表示无力偿还。
银行也没办法,只能去找国企总公司。国企总公司是国企子公司的上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为子公司的行为承担责任。所以,银行要求国企总公司偿还保函金额。
国企总公司也很无奈。一方面,他们觉得国企子公司不应该拖欠私企的设备,耽误了事;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保函是自己下属单位开出的,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所以,国企总公司只能咬牙赔偿。他们拿出了钱,偿还了保函的金额,才把这件事暂时摆平了。
这件事给我的朋友,也就是国企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他本来以为,国企开出的银行保函,是很安全的,没想到也会有兑付风险。
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兑付风险,不能掉以轻心。在开出银行保函等担保工具时,要多一份谨慎,多一份斟酌。
那怎么才能防范兑付风险呢?我想,主要还是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严格把控业务风险。在业务开展之前,要做好尽职调查,评估对方的信用风险。如果对方存在风险,我们要么拒绝合作,要么增加担保措施。
另一方面,要加强合规管理。在开出银行保函等担保工具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能随意开立。同时,要做好台账管理,及时跟踪保函的进展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财务部门往往是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部门。我们要做好资金的预算和安排,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兑付风险。
总之,防范兑付风险,需要我们财务工作者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企业的利益,让企业健康发展。
当然,防范风险,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企业所有部门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防范风险,共筑企业发展的防线。
我想,这才是我们财务工作者应该有的担当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