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保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对于工程从业者来说,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那么,工程保函到底是什么呢?它和传统的保证金制度有什么区别?使用工程保函是否违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一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工程保函。工程保函,是指银行应承包人的申请,保证其在与工程发包人签订承包合同时,按约定金额向发包人开立的担保函。它是一种银行担保,由银行出面为施工企业提供担保,确保施工企业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工程保函和传统的保证金制度都是工程承包合同中常见的担保方式。传统的保证金制度是指承包人在与发包人签订承包合同前,按照合同约定的金额,向发包人提供一笔保证金,以确保承包人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如果承包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发包人可以从保证金中扣除相应的款项作为赔偿。
那么,工程保函与传统的保证金制度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担保方式上来看,工程保函是一种银行担保,而传统的保证金制度是一种现金担保。银行担保是银行利用自己的信誉和资信为企业提供担保,而现金担保则是企业直接提供现金作为担保。
其次,从资金占用上来看,工程保函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传统的保证金制度要求企业提供一笔现金作为保证金,这笔资金将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工程保函则不需要企业提供现金,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就可以获得银行的担保,从而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再次,从风险上来看,工程保函可以转移风险。传统的保证金制度下,如果承包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发包人可以直接从保证金中扣除相应的款项作为赔偿。而工程保函则不同,如果承包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发包人需要向银行提出索赔,由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工程保函作为一种新型担保方式,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融资能力。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工程保函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一笔保证金,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其次,它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传统的保证金制度下,企业需要提供一笔现金作为保证金,这笔资金是企业的成本。而工程保函则不需要企业提供现金,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再次,它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工程保函可以确保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从而避免因承包人违约而导致的工程延误或质量问题。
工程保函的使用在我国是合法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采用银行保函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工程质量保证金”。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也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建筑企业开立银行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这些政策文件都鼓励采用工程保函的方式,表明工程保函在我国是合法的。
虽然工程保函在我国是合法的,但目前工程保函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银行开立工程保函的门槛较高。银行在开立工程保函时,往往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或担保,这对企业来说是一定的负担。其次,工程保函的费用较高。工程保函的费用包括手续费和利息,目前工程保函的费用普遍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再次,工程保函的推广还不够广泛。虽然政策文件鼓励采用工程保函,但一些发包人还是习惯于传统的保证金制度,对工程保函接受度不高。
总的来说,工程保函是一种合法、有效、先进的担保方式。它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工程保函在我国的使用还不够广泛,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相信随着工程保函的不断推广和完善,它将成为工程承包合同中一种常见的担保方式,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