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保函的事,真真儿是门学问。
咱们之前聊过履约保函的定义、适用范围、法律效力等等,今天再来细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履约保函出具的金额,应该咋个定?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定少了,可能担保不了债务的履行,债权人不放心;定多了,债务人又可能承受不起,毕竟要先付出成本,再去追偿,万一追不回来,可就亏大了。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分析分析,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履约保函的金额。
首先,我们要明确,履约保函本身是一种担保,是担保人(通常是银行)应担保申请人(债务人)的申请,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做出的保证,承诺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由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那么,如何确定担保的金额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法律原则——担保不能超过主债。也就是说,担保的范围和金额应该与主债务的范围和金额相适应,不能超过主债务的范围和金额。
这就好比你去给朋友做贷款担保,银行可不会因为你态度诚恳,人又帅气,就说行行行,你朋友贷10万,你就担保20万吧,加倍奉还!那不靠谱。你最多就担保10万,也就是你朋友贷款的金额。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在实践中,履约保函的金额到底应该怎么定。
一般来说,履约保函的金额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合同金额。这是最直接的参考因素。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合同的价款,那么履约保函的金额就可以参考合同金额来确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履约保函的金额必须和合同金额一致,具体还要根据合同的履行情况、风险程度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举个例子,小明公司和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合同,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为了确保建筑公司按时完工,小明公司要求其提供一份履约保函。那么,这份履约保函的金额,就可以参考合同金额,确定为1000万元。
二是债务人的履行能力。在确定履约保函金额时,也要考虑债务人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债务人履行能力较强,履约风险较低,那么履约保函的金额可以相对少一些;如果债务人履约能力较弱,风险较高,那么履约保函的金额可能就要多一些,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来加强担保。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如果建筑公司实力雄厚,业绩良好,履约风险较低,那么1000万元的合同,可能只需要出具一份金额为800万元的履约保函;如果建筑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业绩一般,履约风险较高,那么可能需要1200万元甚至更高的履约保函金额。
三是债权人的要求。在商议履约保函时,债权人通常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包括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债务人可以与债权人协商,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和风险程度,合理确定履约保函的金额。
比如,债权人可能要求提供100%的履约保函,也就是保函金额与合同金额一致。但债务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在合同金额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保函金额,或者增加其他担保措施来降低风险。
四是担保人的意见。担保人通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出具履约保函时,也会综合评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担保风险等因素,提出自己的意见。债务人可以与担保人充分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担保金额。
比如,银行可能会提出,根据评估,债务人履约风险较高,建议增加担保金额;或者认为债务人信用良好,履约能力较强,可以适当降低担保金额。
综上所述,履约保函的金额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根据合同金额、债务人履行能力、债权人要求、担保人意见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债务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债权人协商,采用多种担保方式组合使用,比如提供履约保函的同时,再追加保证金、抵押物等担保方式,以增强债权人的信心,降低交易风险。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咱们再接着聊保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