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发布了一则关于建设工程领域保证金监管的新规,其中关于“履约保函”的内容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履约保函作为一种新兴的保证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住建部此次出台的新规,对规范履约保函的适用范围、金额计算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提升履约保函的应用效率,保障工程项目各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住建部此次出台的新规中,对于履约保函金额计算有哪些重要规定呢?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履约保函。履约保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承包商、供货商等申请人的要求,向工程项目发包方开立的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如未能按合同约定履约,银行将承担经济损失。它是一种独立于合同之外的保证方式,可以有效地保障合同的履行,减少合同纠纷。
在工程建设领域,传统的保证金方式通常要求承包商提供一定的现金或银行存款作为履约保证,这会占用承包商大量的流动资金,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压力。履约保函的出现,为承包商提供了新的选择,承包商只需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即可申请开立履约保函,从而减轻了资金压力,提高了工程项目的运作效率。
此次住建部出台的新规,对履约保函金额的计算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建设工程领域保证金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66号)第十六条规定:“以银行保函方式提供履约担保的,银行保函的金额按照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约定的履约担保比例和合同价款额计算。”这一规定明确了履约保函金额计算的依据,即合同价款额乘以履约担保比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合同价款额”指的是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造价总额,不包括因合同变更、结算调整等原因造成的金额变化。同时,履约担保比例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通常在5%-10%之间。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计算。假设一个工程项目的合同价款额为1亿元人民币,双方约定的履约担保比例为5%,则履约保函的金额为1亿元乘以5%,即500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如果承包商未能按合同约定履约,银行将承担最高500万元的经济损失。
除了明确履约保函金额的计算方式之外,住建部的新规还对履约保函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期等作出了规定。根据《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以银行保函方式提供履约担保的,发包单位应当在承包单位提交履约担保前书面告知承包单位,并约定银行保函的格式、内容、有效期等。”这一规定强调了发包方在使用履约保函时的告知义务,以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并同意履约保函的相关内容。
在适用范围方面,履约保函适用于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在有效期方面,履约保函的有效期通常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和竣工验收期限相衔接,承包商应与银行协商确定合理的有效期,确保履约保函能够覆盖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
住建部此次出台的新规,为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履约保函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利于提升履约保函的应用效率和透明度。同时,新规的实施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在开立履约保函时,应充分评估承包商的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合理确定保函金额和有效期,严格把控风险。
总之,住建部关于履约保函金额计算的新规,是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监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住建部规范工程担保、保障各方权益的决心。履约保函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担保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各施工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并掌握新规的要求,合理运用履约保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运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共同推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