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保函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方式,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够有效的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在保函的条款中,管辖地法律的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到保函的效力、解释和适用等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履约保函约定管辖地法律的意义、规范以及实践中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履约保函约定管辖地法律的意义在于:
1. 确定保函效力的法律依据。保函的效力由相关法律决定,而管辖地法律的约定为认定保函效力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例如,保函约定适用某国法律,则该国法律规定了保函的构成要件、效力判断标准等,成为判断保函效力的主要依据。
2. 制定保函解释的法律框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同,对保函条款的解释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约定管辖地法律能够统一保函解释的法律框架,避免因解释歧义导致的纠纷。例如,保函约定适用某国法律,则该国法律对保函条款的解释原则将成为解释该保函的指导原则。
3. 确定保函适用法律的范围。在保函中,可能会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关系。约定管辖地法律可以明确界定保函适用法律的范围,避免因适用法律不明导致的法律冲突。例如,保函约定适用某国法律,则该国法律将适用于保函的全部内容,包括保函生效、履行、解除等各个阶段。
4.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约定管辖地法律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一方当事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制度来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例如,保函约定适用某国法律,则该国法律将公平地保护所有当事人的权益。
目前,我国法律对履约保函约定管辖地法律的规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包括仲裁或者诉讼。当事人可以选择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外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当事人选择在外国法院起诉的,应当在合同中明示。” 这一规定明确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也包括选择外国法律管辖。因此,履约保函可以约定适用外国法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4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包括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等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这一规定表明仲裁协议可以采用数据电文方式订立,因此,履约保函可以以数据电文方式约定仲裁条款,包括约定适用外国法律。
3.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八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由外国仲裁机构仲裁的,该协议应当对仲裁规则、仲裁地点、仲裁语言以及适用法律作出明确约定。” 这一规定强调了在涉外仲裁中,应当对适用法律作出明确约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这一规定允许当事人选择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并为选择法律提供了一个标准。
在实践中,履约保函约定管辖地法律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 选择法律的合理性问题。在选择管辖地法律时,需要考虑法律体系的差异、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的利益等因素,以确保选择的法律合理合法,并能有效解决争议。
2. 法律的选择失误问题。由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或对法律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事人可能会在选择管辖地法律时出现失误,导致后续纠纷难以解决。
3. 法律适用中的冲突问题。 当保函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法律之间的冲突。例如,保函约定适用某国法律,但保函的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或当事人住所地又位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此时就可能会产生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4. 证据收集和认证困难问题。 当保函需要适用外国法律时,当事人可能需要收集和认证外国法律文件、证据等,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约定管辖地法律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合同的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当事人住所地等因素都可能与合同有密切联系,选择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法律适用合理合法。
2. 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在选择管辖地法律时,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或法务人员,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根据合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法律。
3. 明确约定管辖地法律。 在保函中,应明确约定管辖地法律,并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以避免后期发生争议。建议采用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并签字确认。
4. 提前收集相关法律文件。 在保函签署之前,建议提前收集相关法律文件,例如外国法律文本、相关司法解释等,以便在需要时作为证据使用。
5. 积极沟通和协商。 在选择管辖地法律时,建议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双方都能接受选择的法律。
履约保函约定管辖地法律是保障保函效力、解决争议的关键因素。 妥善选择管辖地法律,并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可以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保函的顺利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