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保函作为保障交易双方权益的重要金融工具,在工程建设、货物买卖等领域应用广泛。保函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保证金额,其准确性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风险。
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大小写金额书写均错误,但彼此一致。 大小写金额书写均正确,但彼此不一致。 大写金额书写正确,小写金额书写错误。 小写金额书写正确,大写金额书写错误。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操作失误:在保函出具过程中,由于经办人员疏忽大意、校对不严等原因,容易出现金额输入错误、大小写转换错误等问题。
系统缺陷:部分银行或担保公司的保函系统存在技术漏洞,可能无法自动识别和校验金额的大小写一致性,导致错误信息被录入系统并最终体现在保函文本中。
人为篡改: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出于恶意目的,故意篡改保函金额,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申请人可能在银行审核通过后私自修改保函金额,试图降低保证责任。
理解偏差:对于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法律效力,不同当事人可能存在不同理解,导致在协商确定保函条款时产生分歧,最终形成模棱两可的表述。
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法律后果,取决于具体案情、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实践的认定。一般而言,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一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根据该条规定,对于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情况,首先应尽量通过当事人协商的方式进行补充和明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第十三条规定:“独立保函的书面形式是指,以纸质文件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数据文本形式表现内容,并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签字盖章或者电子签名。”“独立保函的内容,应当与受益人和申请人之间基础交易主要内容相符。独立保函的内容与基础交易内容不符的,以基础交易的内容为准,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该条规定,如果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但与基础交易合同金额一致,则应以基础交易合同金额为准。
交易习惯:在实践中,对于金额大小写不一致的情况,通常以大写金额为准。因为大写金额书写较为繁琐,出现错误的概率相对较小,更能 reflect 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原则仅供参考,具体案件的处理还需结合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判断。
为避免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不一致引发的争议和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审核:在保函出具的各个环节,相关人员应认真审核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避免因疏忽大意导致错误发生。
完善系统:银行或担保公司应不断完善保函系统功能,设置自动识别和校验金额大小写一致性的程序,从技术层面确保保函信息的准确性。
规范操作:出具保函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明确各方责任,避免人为因素造成错误。
明确约定:在签订基础交易合同时,应明确约定保函金额的大小写,并尽量保持与合同其他条款的一致性,避免因理解偏差产生争议。
妥善保管:当事人应妥善保管保函原件,避免遗失或被篡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履约保函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对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履约保函金额大小写一致性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和解决,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